一、脫貧攻堅奔小康
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跡報告會10月17日上午在京舉行,會議對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者進行了表彰,突泉縣榮獲“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突泉縣委書記屈振年代表突泉縣參加表彰大會及先進事跡報告會,并做首場事跡報告。
二、《關愛“一枝一葉”,管好“一分一厘”》
10月17日上午,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脫貧攻堅先進事跡視頻報告會在北京召開。興安盟突泉縣委書記屈振年作為2020年榮獲組織創新獎代表在北京主會場作首場事跡報告,講述突泉縣創新管理扶貧資產的典型經驗。這是我區脫貧攻堅獎推選工作首次獲此殊榮,展示了我區脫貧攻堅改革創新的成果。10月22日,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在呼和浩特舉行,突泉縣委書記屈振年作了事跡介紹。
屈振年書記的報告題目為《關愛“一枝一葉”,管好“一分一厘”》并且在報告中提出脫貧攻堅“2355”管理模式概念并進行了分享和講解。
“2355”中的“2”就是雙向追蹤摸家底,給資產找“主人”。先是橫向查扶貧資產都有哪幾類,再縱向查這些扶貧資金用到了哪個村、哪個戶。我們梳理2014年以來每一筆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受益群體,摸清每一項扶貧資產數量和具體位置,弄了一整套帳本。資產的主人找準后,我們從上到下逐級發放確權書,讓貧困戶和村集體吃上“定心丸”。
“2355”中的“3”就是三級監管明責任,給資產找3個“監管人”。我們編織了“縣級統管、鄉鎮轄管、村級直管”的三級責任體系網,提高了扶貧資產風險的捕捉和防御能力,讓“誰的孩子誰抱走,誰也別當局外人!”
“2355”中的第一個“5”是五權明置防風險,給資產找5個制度“保安”。我們制定“所有權”“經營權”“收益分配權”“監督權”“處置審批權”五項防風險制度。比如,我們讓貧困戶和村集體向上一級交承諾書,明確扶貧資產不能賣,賣了也得買回來!制度“保安”一上崗,我驚訝地發現,這些辦法管用了!那3戶“賣牲畜”的貧困戶又把牛買了回來。拿到扶貧牛的確權書后,老董來了干勁,又借了5萬元扶貧貸款養牛,現已繁殖到11頭,成了脫貧典型,很多貧困戶看到老董打了翻身仗,也跟著“發牛財”,過上了“牛日子”。老董所在的那個貧困村,每年村集體收入不到4萬元,干部形容這點兒錢“買了背心就買不了短褲”。村級資產和收益同步確權到村之后,該村經營類資產達到324.6萬元,年收益達到15.6萬元,長了3倍!管住了當下,真是投資了未來呀!這就像給貧困戶栽棵“搖錢樹”,給村集體造個“聚寶盆”,老百姓有了盼頭,干部有了勁頭! 這五項制度執行不到半個月,一家奶牛養殖場老板找到我大倒苦水:“扶貧資產的合作手續太麻煩了,門檻也有點高??!我們不但要把廠房和奶牛全部抵押上,還得設共管帳戶,接受干部駐企監管和第三方評估,管得太嚴了!”我耐心向他解釋:“不是信不過企業,這是必要的程序,過不了安檢,肯定上不了飛機??!換成你來管扶貧資金,是不是也得小心又小心呀!”聽我這么說,他也理解釋然了。一年后我到奶牛場調研,這個老板誠懇地對我說:“你們的駐企干部提出了很多好建議,農科局也幫著購牛和防疫,現在奶牛存欄從2000頭增加到8000頭了,日產鮮奶超過50噸,比以前賺錢多多了,每年還給村集體經濟創收800多萬元呢?!蔽艺f:“管得嚴點就是希望雙贏,企業發展好了我們才能長久合作呀!”現在看來,防險措施必須疊加,筑牢“防火墻”,扶貧資產才能“滾雪球”。
“2355”中的第二個“5”是五化運營保收益,給資產找5個“保姆”。有一次我看審計報告,個別村的扶貧資產績效不達標,好地好肥好種子,就是打不出好糧食。另外,多個村實施的村級聯建資產,交給哪一個村管也不合適,還真得找“保姆”。骨子里“不服輸、敢創新”的勁頭,讓我們再次大膽嘗試,組建扶貧資產管理公司這個服務平臺,探索“運營專業化、投向多元化、決策流程化、防險系統化、收益長效化”的路子。目前,縣扶資公司這個專業的保姆團隊,已經代管村級資產4.77億元,年收益率在6%以上。
三、響應號召參與脫貧
我們是一個賣牛奶和牛肉的扶貧龍頭企業,我們肉的源頭是引進澳洲進口安格斯牛,我們牛奶的源頭是引進新西蘭進口荷斯坦奶牛。我們是企業,扶貧企業,龍頭企業,我們不僅要做品牌、口碑更要做質量!讓每個人都可以平民價格喝到優質牛奶,吃到純正牛肉!